2017-05-05

一段公案,四大问题,三个榜样

本来,今天是想写写鲍弘修和他的作品《枫之舞》的——鲍爷(我刚好有兴趣讲京片子)是桑纹锦的“生父”,in case 不玩电子游戏的乖孩子们不识泰山。谁知昨天看到鲍爷就近日林小姐轻生的公案发表意见,他的话令我心有戚戚,又围绕这件事思前想后,今天索性就先发表本桑个人针对这段公案的总结陈词。

林小姐写的这部小说,揭示四大社会问题:

1. 教师队伍中的败类残害少儿身心,林小姐的遭遇恐非个案。为祸即烈,则不容社会各界忽视。严惩,或者提高从业者资质门槛,只是治标。治本之道恐怕还在对教师,乃至对所有人加强教育。当今的教育系统,除了教授专业技术之外,务必记得教育的宗旨乃是培养健全的人格。情感教育、道德教育、以及美感教育,不能流于空泛。还望有关部门落实有效措施,在社会上广泛深入地把人格养成奉为教育的第一要务。

2. 林小姐作品节选中,女主角的家长对性教育和性行为的成见和刻薄态度我是触目惊心的。而且,当女主角试图将自己的事包装成学校里的八卦说给家长听,家长除了居高临下骂学生“骚”,竟再没兴趣跟孩子继续聊天:“是吗?有这样的事?说来听听?” 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淡漠和疏离可见一斑。家长也要学会善于跟孩子沟通,给孩子最慷慨的支持、保护和最有力的引导。另外书中家长对性行为的这个态度,恐怕是社会群体观念的一个缩影。整个社会的性观念也须移风易俗,不要总是自以为是地对当事人作出道德裁判。林小姐作品中的男主角,是明显的诱骗,人们针对他的公愤可以理解。但是,如果家里的孩子真的经历恋情,哪怕是师生恋,做家长的也先要不失技巧地充分跟孩子沟通,力求充分了解事情原貌,再作出是否介入,以及怎样介入的决定。十几岁的孩子爱上一个人太正常的事。假如孩子是因为倾慕某人的某些优秀品质而陷入恋情,而对方也确实有良好人品,那是好事,不妨顺其自然;假如孩子遇人不淑,是明显无知受骗,家长如果及时了解就可能避免悲剧发生。无论如何,跟孩子建立朋友般的关系,保持充分的沟通和了解至关重要,是为人父母的重大责任之一。这世上没有任何一种感情是不需要经营,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当然也需要为人父母者用心付出。而父母的付出远不是给足生活费就算。跟各位父母共勉。



3. 林小姐受到的侵害是在补习班里发生。说句实话,华语地区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种补习班已经泛滥成灾。华语地区的中小学好像从来都是全日制,孩子们在学校里已经度过很长时间,为何课余还要补习?且不说一味追求考试分数是肤浅无聊,就算是追求分数,那么多的补习真的有效吗?孩子们需要更多时间和空间自由发展个性和兴趣特长。补习班对提高孩子们的全面素质和人格养成甚至有负面影响,为祸其实不浅。补习文化亟待消亡,把自由和时间还给孩子们,整个社会可能就多许多生机和活力。

另外,孩子们在外上课时间太长,当然会减少在家跟父母沟通,或者自己三省吾身的时间。在德国,很多中小学只有半天上课时间,下午孩子们有各种课外活动,或者直接回家做功课。补习班在德国也是有,但是真没华语地区那么普遍。到了周末或者节假日,连补习班都关门的。德国人通常在周末和家人一起放松身心。老公和我都会陪孩子玩,邻居们也都是带孩子玩的,尤其是男人。另外,德国人下班以后一般都立刻回家,不像中国的职员,下了班可能还有很多应酬或者要加班。就这方面,我更习惯德国的风气吧:下了班就回家(或者干脆就是在家上班),孩子也不需要上补习班。

4. 鲍爷昨天在脸书上表示:
在大家譴責狼師的時候,這位作家的執念之深,也毫不遜色。
這小說原本就賣得不錯,這事件之後應該會賣更好。
然後,很多年輕人讀過小說之後,對生活的不如意,會更加重想自殺的念頭與動力。這股無形之力,恐怕難以估計。
這就是我厭惡悲劇的原因。很淒美?那個其實是一種自殘式的墮落,沒一點好處。
而且,沒人會在意這後果,所以不會有人指責這位作者。
……
健康可以鍛鍊到避免慢性病,精神也同樣可以鍛鍊到不發生精神病,醫生既然可以譴責慢性病人不注意保養,精神病也同樣可以。
……
說的好像所有精神病都是基因造成一樣,把自己的心病全推給外在因素,這就是心病的基礎,絕對不願意修正自己個性有問題的部分。因此,每日三省就就成為傳說,憂鬱症都是社會的錯,這樣還不夠,對,都是基因的錯。

果然是创造了桑纹锦的前辈,说话都先得我心。我在阅读林小姐作品的节选时,的确感到很不舒服,不仅仅是因为书中的恶人恶行。作为反面教材引起各界对上述各种社会问题的广泛重视,这是这本小说的价值所在。但是,说实话我是不太喜欢作者对任何人事(包括对她自己)都一副世情看透,老气横秋的绝望视角和冷酷态度。文笔好是另一回事,单是精妙的文笔无法令我由衷喜欢作品本身。我无限同情林小姐的遭遇,但是不会向青少年朋友和自己的孩子推荐这部作品。

我喜欢的文学作品,一定是要有温度也有厚度的。也从来不太喜欢张爱玲作品里的幽僻和冷漠。现实世界已经够冷酷,我喜欢向文学里去寻理想境。小说我读得不太多,依稀记得傅雷译的《约翰·克里斯朵夫》读到最后我有热血沸腾,情节倒不记得许多了。黄仁宇的《万历十五年》和《中国大历史》我是当作小说读的,黄先生笔底有洪钟大鼓,文字的透彻宽厚稳稳托住我的心。 最喜欢读书信,其次是诗歌和文艺评论。少年时,李南小姐的诗歌曾给我莫大安慰。中国有一位学者何向阳小姐,她写的文学评论优美又中气浩荡,如她的名字一般明亮——by the way,何小姐坦言中学时曾倾慕她的物理老师,暗恋变成学习动力,当时物理成绩满分。总之,我记得中小学时代,社会上的流行读物,多健康茁壮,有丰富知识也传授思考方法。但是不知何时开始,文字上可能有点技巧,但是内容幽暗空虚的作品广受年轻人追捧(比如某宝贝的成名短篇集),我读着是觉得颇为病态的,觉得有拨乱反正的必要。

这里就想向同学们推荐三位榜样两本书,在黑暗袭来的时候,心中也可记得光明是个什么样子。

朱光潜先生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,在港大期间,他学习过英国语言文学、教育学、生物学、心理学等课程,并且积极响应胡适先生倡导的白话文运动。后来留学英法德前后一共 14 年,在欧洲人文之城斯特拉斯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。他回国以后,毕生从事研究和教育事业,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。他的大部头学术作品,包括《西方美学史》、译作黑格尔《美学》,克罗齐《美学》,等等,我都没有读过。但是他在留德期间写的一本小书《致青年的十二封信》,我放在桌头枕边,读过无数遍。我早已不是青年,却至今常常再读,向那本书中去求得点力量。基本上,人生大道理都被他在那本书里说尽,说得透彻又毫不拖泥带水或者晦涩难懂。文章是以书信的形式,语气亲切敦厚,字里行间又在在透出深厚的哲学功底、丰富的文史学养、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、以及他坦率真诚的态度。第一封信开宗明义谈读书,说这世上值得一读的书其实不多,多读一本废书,就少去读一本好书的机会……也有谈到读书的方法。第二封信《谈动》里就有讨论抑郁。前几天林小姐小说的节选令我觉得很不舒服时,赶快再读一遍《谈动》,就好很多。后面的信里还有谈静,谈社会运动,谈升学与选课,谈情感与理智,谈多元宇宙,等等话题。这书虽然是 1930 年代初写成,他的观点在今天看也毫不过时,深具指导意义。假如我只能读一本书,那就是这本。

除了《十二封信》,我反复读而每次都觉得受益匪浅的还有他写的另一本小书《诗论》。这书基本上是研究中西比较文学的必读,但其实书中并不仅仅谈诗歌,有时还提到中西哲学的对比,很是精辟,可谓厚积薄发。

朱先生治学严谨沉稳,对待学生又亲切热情,乐善好施。真正大宗师的人生风范,今天的青年也不妨领略。

也是民国时代,比朱光潜小十几岁的朱生豪是另一位大才子。跟同时代有名的才子不同的是,朱生豪家境相对贫寒,并没有出国留洋的经历,有时穷到不知下一顿饭在哪里,生前曾患营养不良。他是以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著称,感动我最深的却是他与夫人宋清如之间的情书全集。他们的书信集,日后我另辟一篇专门介绍。这里说下概况。

我们大人教育小孩,常常挂在嘴边的是不要这样不要那样,恋爱议题上尤甚。假如小孩子们感到无所适从,说:那该怎样? 与其泛泛说教,不如给他们读这本情书中的极品,看看先贤们的人格力量之强大和情感世界之深广。

这本书中的所有书信,首先是情真意挚,没有半点虚假。然后朱生豪有个特点,他比较好为人师,常常对宋的学业或者诗作作出指导(他年纪其实比宋小,但是毕业比宋早几年),这跟别的才子写信不停求对方垂爱很不一样。就见识和水平而言,他也确实有资格那样指手划脚。当时的政经形势,流行文学,甚至市井见闻,他都有很多看法,他没兴趣跟别人聊,都写在给宋的信里了。所以他的书信内容十分丰富。他虽然没有留过洋,但我认为他的观念却是同时代文化名人中最洋气也最先进的。有一段时间他觉得追求无望(宋的家人一直反对的),准备分手了,他劝宋不要伤心,是这样说:
"谢谢你给我一个等待。做人最好常在等待中,须是一个辽远的期望,不给你到达最后的终点,但一天比一天更接近这目标,永远是渴望,不实现也不摧毁,每天发现新的欢喜,是鼓舞而不是满足。顶好是一切希望完全化为事实,在生命终了前那一秒钟里。 我仍是幸福的,我永远是幸福的。世间的苦不算什么,你看我灵魂不曾有一天离开过你。对于你,我希望你能锻炼自己,成为一个坚强的人,不要甘心做一个女人(你不会甘心于平凡,这是我相信的),总得从重重的桎梏里把自己的心灵解放出来,时时有毁灭破旧的一切的勇气,耐得了苦,受得住人家的讥笑与轻蔑,不要有什么小姐式的感伤,只时时向未来睁开你的慧眼,也不用担心什么恐惧什么,只努力使自己身体情感各方面都坚强起来,我将永远是你的可以信托的好朋友,信得过我吗? "

一个穷到营养不良的身体,却有多么健旺的灵魂。

今时今日,社会上流行“耽美”式的空虚伤感,朱生豪建立在尊重和自强上的女性宣言竟要先进许多年!

然后他信中的一些评论精彩过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杂文,这是他在信中批评别人不懂如何追求女孩子:
凡追求,第一要知己知彼,忖量有没有把握;第二要认清对方的弱点“进攻”;第三要轻描淡写,不露痕迹;第四须有政治家的风度,可进则进,不可进则须看风收帆,别寻出路,不给被追求者以惹厌的印象。硬弄总是要弄僵的,寻死觅活的手段,只能施于情窦初开的,从来不曾见过男人的深闺少女,柔弱的心也许会被感动,College girl 大多是 hard boiled,这是认识不足和手段错误。

当然除了这些,他向宋耍宝撒娇等等各种花样也是目不暇给,读来欢乐至极。

而这一切,竟都是在生活穷困潦倒的边缘写出, 非真豁达者不能为也。

他跟宋异地相恋十年以后终于结婚,可惜仅仅两年以后,他就得肺痨去世,留下一个男婴。

宋小姐经历了真正的苦难。生活极为拮据的情况下,她独力抚养孩子长大。她到中学教书谋生,却被校长诱奸,四十时岁独自回到娘家,生下一个女儿。当年的社会舆论环境远没今天那么宽松,宋小姐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。但是她都忍辱负重兼含辛茹苦地走过来了,一心一意要完成朱生豪未尽的译莎事业。十年通信,两年共处,朱生豪是给她的生命注入了多少爱与力量,令她可以抵抗未来几十年的风雨如晦。真正的爱情是给人信念和力量的。





谢谢阅读,下次再见。

5 comments:

  1. 我以自己從頭至今追蹤林亦含事件的路人角色想請問你:你對林亦含事件的來龍去脈了解多少?

    ReplyDelete
    Replies
    1. 并不了解很多,主要通过脸书上朋友转载的两三篇报道,记得一篇是 BBC 的。这两三篇报道中分别引用了林小姐著作的节选。然后林爸爸林妈妈的声明我也有看到,就今天刚刚看到的声明而言,他们应该是很早就知道女儿受到侵犯这件事的,所以我相信书中女主角的父母应该不是她自己的父母。我的消息来源就这些。如果路人君愿意指教,我也愿意了解更多。讨论板的链接就算了,因为我试过查看相关讨论,但是里面的有效信息实在太稀薄了,更多是网友们在抒发感慨。

      Delete
    2. 另外,想说明的是,我读了那两篇记者撰写的报道以后,第一感觉就是:“怎么又是侵犯学生这种事?”就是很愤怒。因为,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德国,这样的社会新闻时有见到,这甚至不只是某个国家某个政党的事,而似乎是人性人心的普遍问题。要真正从源头上杜绝,或者至少是大幅减少这种丑恶现象,似乎也只能诉诸教育和立法: 教育成人不要侵犯少儿,教育少儿懂得保护自己,教育家长更为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孩子。 我自己直接能做的就是从个案中吸取教训,教育自己做个称职的家长,同时也教育自己的孩子。 至于别的,也只能发声疾呼一下。 还能做些什么呢?路人君可以分享一下想法或者可以实施的措施吗?

      Delete
  2.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,我在这篇里引用鲍爷的这段,绝非是对林小姐的遭遇幸灾乐祸, 更绝非歧视精神病人。讨论此事的另一篇文章里,和这篇前面,我已经说过林小姐完全是受骗上当,我无限同情她的遭遇。 想说的只是: 1。人遭遇不幸以后是不是可以努力试着改变自己的命运,首先最好是自己放过自己。 2. 在不幸发生以前,也就是平时,未雨绸缪,给自己的精神世界注入足够的力量和光明, 这很重要, 因为有助于抵挡日后的风风雨雨。

    当然这些说来简单,对受到侵害的当事人而言却很可能是没什么用,我很可能自以为是并过于乐观了。 而且,社会各界绝对不能忘记的是,林小姐他们首先是受害人,要受害人承担责任,是不应该的。 人的性格有强有弱,强者可以走出阴影,弱者可能就被阴影吞没。但始终他们都是受害者,对待他们唯一公平的态度是,不怪罪受害者,并力求消灭阴影的成因。

    昨天有朋友告诉我,台湾法律界人士从纯技术角度指出,林小姐的抑郁,很可能跟台湾的一条通奸法有关系。简单说就是,假如林小姐提告,根据台湾的那条通奸律例,比较有可能的结果是,男方(也就是加害人)没事,要坐牢的反而是林小姐。 我在昨晚以前不知道这一层, 一直以为是林小姐的自尊心导致她不愿向人求助而得了抑郁。是我武断了。而要解决这个法律上的问题,也只能靠台湾的政法界多方努力。

    ReplyDelete
    Replies
    1. 台灣政府與法律很令人失望,今天我追新聞時感覺林亦含事件已經快要被和諧了.

      我已離開台灣十幾年,這則新聞反映出的台灣社會現況讓我背脊發涼.我只能當台灣的路人甲..........

      Delete